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Vodka

我一向對烈酒沒特別喜愛,總覺得酒精過於濃烈,除了火辣之外,什麼味道也被搶走了!然而,每個地方都有他們慣常喝的酒,愛爾蘭whisky, 法國干邑,中國茅台… 說到俄羅斯一定是 Vodka 了!

我一直認為我這外行人不懂欣賞,好此道者必能品嘗其美,難得這次住在一對俄羅斯夫婦的家,就請教一二,男主人二話不說拿了一瓶出來,然後教我和jo怎樣才是正宗喝Vodka的方法:
"首先倒好一小杯,在旁邊放一點酸菜,青瓜酸蒜之類,標準動作是一口喝乾Vodka, 半秒內立即吃一口青瓜!"

我和jo 聽得一頭霧水,青瓜送烈酒也算了,更奇怪為什麼要半秒之內呢???屋主看我倆仍在五里迷霧中,再解釋一下,剛好桌面剩了兩片麵包,他指著說有些人不吃酸菜,改為“聞”一下麵包也可以…

“下!什麼?!” 什麼叫聞麵包喝Vodka?

我雖然完全不明白,但也硬著頭皮試一下… 一口乾了一小杯,然後立即聞一下麵包!結果… 完全九唔搭八!!就是一口火辣的酒精由口入胃,然後鼻裏是麵包香味,兩者沒有任何關連,也不覺有什麼味道提升又或其妙變化之類…
我老實說出我感覺,屋主說 “那就對了!” 

“下!點呀?!”我更不解了

女主人在這時已經找來酸青瓜了,我又重覆一次上面的動作,這次是真吃下肚的,希望會有一點突破…結果…還是一樣九唔搭八,完全沒有覺得Vodka好喝了…我一直都覺得這種高濃度酒,特別是透明的,像是跟喝酒精沒分別,只有火辣,沒有味道… 我又說出我的感覺,誰知屋主說 “對呀!本來就不好喝!!” 

天呀!在說什麼呀!我暈了!你們俄羅斯人天天喝著它,然後又說不好喝!

最後,屋主詳細解釋給我們聽… 原來, 他們喝Vodka 只為買醉,以前蘇聯時代物資短缺,生活過得很苦,大部份人喝酒是為了逃避現實,忘記痛苦,一醉解千愁! 當然醒了還是痛,結果又再買醉… 成了癮!他們不求美味,只求一醉!那時最便宜最普遍就是沒味道只有濃度的 Vodka了,而那些酸菜角色是用來分散注意力的,等你口裏還留著酸瓜的味道時,酒已經進肚子上大腦了…我聽到這裏,就想起“喝24味”,頓時明白了,什麼一口喝盡,然後半秒吃青瓜(加應子),就正正是喝苦茶的慣常動作!誰會想到他們把Vodka看成苦茶呢!

我真的很笨呢!一直以來竟把蘇聯人 “習慣”了喝Vodka, 當成 “喜愛” 呢!
想深一層,不要說前蘇聯艱苦的配給年代,就算是現在,今時今日的香港,如果有個外國遊客到來,“欣賞”香港人如何一家五口住在二百幾尺單位,如何把窗臺作床,折疊餐桌,隱藏衣櫃…他們讚嘆我們佈置精巧、機關算盡同時,我們也可以告訴他們,習慣並不等於喜愛呢!

PS: 那晚我們兩對人一起晚餐,無論是我和jo喝啤酒,又或說到如何喝Vodka,屋主夫婦都滴酒不沾,我問男的是不是戒掉了?他說沒刻意去戒,就只是沒有興趣沒有需要喝,頓一頓,補加一句 “我現在很快樂!”


By Mat

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尋找卡夫卡

前兩天和 jo 第一次去墓園尋找一個人,地圖只標示他葬在某個墓園,卻沒有說明哪個位置,我們在裏面逛了二十分鐘也毫無頭緒,不見工作人員,又不好意思打擾來拜祭的人,正準備離去,Jo說不如到旁邊的猶太教堂看看…

我們一進大閘就發現原來這邊也是墓園,是猶太墓園,最明顯分別就是墓碑上沒有十字架,在大閘旁的地圖索引上看一下,很快就已經看到我們想找的人 : 卡夫卡!除了他以外,另外還有幾個也有標示,應該也是有名,但我不認識的人。


跟著指引,很快就找到了, 墓地很簡單也不大,跟平民百姓沒兩樣,不同的就是墓碑前有些鮮花和右下方有一角發黃的書紙,用幾塊小石壓住,像是從他著作撕下來的作者簡介,這些相信都是他的讀者留下的,我和jo兩手空空沒想過準備什麼,過來看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旅遊地圖標示這裏很近我們住的BnB而已…

對於卡夫卡,我就只看過他的“變形記”和“城堡”,雖說不上喜歡,但倒是令人印象深刻!正如上一篇所說,自問不是文青也沒文學修養,看書只為興趣,很随心的挑選,從沒理會背後的文學價值,在我來說,<老人與海>好看,但<一路向西>也很捧… 






我是來到布拉格,看見這裏有不少卡夫卡著作的雕塑、人像、甚至博物館,才驚覺 “原來他是這裏人!” 正因為這樣也給了我們一點驚喜,我倆慶幸以前有看過他的著作,到這裡再看到相關作品時,感受很不一樣!

當然我倆其實應該感謝的是村上春樹,我是看過了<海邊的卡夫卡>(是我最喜愛的村上作品,我喜歡它更甚於<挪威的森林>和<1Q84>)才知道世上曾經有個作家叫卡夫卡,随後又碰巧看到<變形記>就買了回家,短篇,不費時,感覺也很特別,也叫 Jo 看了… 結果,就成了多年後今日的緣份!


PS: 

作為一個喜歡數字推理和運動的“工程佬”,一不小心寫了兩篇旅遊網誌也和閱讀有關,令我想起一句說話: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從少就很認同,也成了我小時候的心願,現在也身體力行的在實現… 但今天突然有了新的領悟,“讀書”和“行路”間,其實沒有所謂誰“不如”誰,它們並不對立,是互補,加起來,讓您更能懂得欣賞别人,深入感受世界!


By Mat





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

布拉格之戀

年青時就覺得“布拉格”這個名字很浪漫,可能是因為 布拉格之戀這齣電影名字吧… 那時電影沒看過,只知道原著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大學時在編委發現有這本書就拿來看,自問沒藝術氣質,也不是文青,當時看就只為“懶型”而已,看了一點就知道不是言情小說了,加上是翻譯,連人名也難上心,心裡已經打算硬著頭皮看完它就算,結果最後我是以接近跳節抽看來完成,幾乎只看裏面的情慾部份(年青男孩嘛:P),讀後感?就是完全看不懂內容,只知道男主角愛滾而已,但把它當成外國翻譯咸書來看的話,還是看Penthouse 和 Playboy比較省時實在。

十年過去,有天,偶爾間,發現家裡又有這本書(當然買書的不是我就是Jo呢, 不過她買回來後看一下就沒看下去的勁了,這個我明白,每個人也會遇到想看但沒合拍書,正如我拿著 “人啊,人!” 和 “狼圖騰” 也總是提不起勁,看了幾頁就沒看),再次拿著“輕”這本書,看著標題,很自然就回憶烈火青春的日子~大學生活,畢業才第一次坐飛機,一個人到了布拉格…
想著想著…不經覺間已經又再翻開這書了… 十年過去,再看已經沒有小伙子的性急熱血,不急於去清楚故事進度,也不刻意記住人名地方細節,就慢慢的看,出奇地,感覺好多了!雖然由於對捷克的歴史背景不清楚,有關那部份的還是不太明白,但有關感情部份的,細看男女主角間的感情描述,離離合合,突然明白到 米蘭昆德拉 所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哪種“輕”了!當時,心裡一陣感動呢!可能是為這本書在我心中不再是一本下等咸書,得到平反而感動; 也可能是為我自己十年後有新的體會而感動…

又十年過去,今天又回到布拉格了,這次沿波羅三國下來,比較多一點時間去了解這幾個國家和德俄之間的恩怨… 心裡又突然想起這本書,覺得作者想說的,可能遠遠不止於感情關係; 有關社會狀況、政治背景,也是他很在意的部份,也應該包含在那個“輕”裏面…

難道要看第三次?



By Mat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姆明媽媽

多年來,如果有人問我東歐有什麼好玩,我都會說布拉格和克拉科夫集中營,二十年前背包遊過的地方,記憶已溜走大半,但集中營的陳列一室又一室成千上萬的皮鞋、髮梳、甚至頭髮和毒氣空瓶,一直都烙印在腦海深處… 

網上有不少旅遊評價都說這地方不會有人想到第二次,Jo去前兩天說我要去第二次了,我就直說她沒去過嘛!有些地方,必得要去的,這裡就是!



和二十年前不同,現在這裡下午三時前必須要有導覽員才能進去,幸得BnB屋主提醒,我們提早幾天預訂博物館提供的導覽, 歴時要3.5hrs, 也只剩中午一個時段有最後兩個位置了…

我們的導覽員是一個五十來歲的波蘭婦人,她是其中一個英語導覽員(另外至少還有德、俄、波… 幾種語言的導覽員) ; 我們一行大概三十人用耳機聽著她講解,跟著她在1區在不同的房舍穿插,當然也有經過我一直不能忘記的皮鞋、頭髮和毒氣空罐陳列室,這次有了講解明白更多…明白到大多數猶太人都是被騙到這裡,德軍跟她們說會送她們到一個更好的地方,她們還有時間收拾行裝,每人可帶25kg行李,她們一家大細就上了火車從不同的地方送到這裡


導覽後半部份是要坐幾分鐘穿梭巴士到2區,導遊在十五分鐘休息期間,右手已變出—把貴婦雨傘和左手挽著—個手袋,2區是一個更大的區域,火車軌就直入營區中心,把營區一分為二,導遊一邊打傘擋著太陽,一邊沿火車軌旁走, 我們在後面跟著,Jo看著她背影說她造型像“姆明媽媽”,我們停在路軌中心,當年火車就停在這裡,可憐的猶太人一車又一車被騙到這裡,到下火車的一刻,還以為會得到更好的生活,多一點的食物,他們一下火車就被分成男左女右列隊,準備進入兩邊營地,火車軌就成了鵲橋,如果牛郎織女是淒美浪漫的話,這裡應該算是醜惡悲哀了!

很多人都認為當年很多猶太人被送進兩邊的營房,姆明媽媽更正我們說 “其實他/她們大部份都沒住進去的,除了少數壯健的被挑分出來,其餘都是直接進入毒氣室!從沒"住"進過, 可憐他們脫光衣服,到進入毒氣室的一剎那還以為是集體沖涼呢!

我們繼續沿火車軌走到營地尾部,這裡立了各國語言的紀念埤,我回頭望向路軌,眼前就是鐵路的盡頭,也是生命的盡頭!心裡就只剩下“Dead End” 兩個字。

導覽到了尾聲,姆明媽媽感性的跟我們説,二戰後德軍離開了,但作為波蘭人的她並沒有覺得值得慶祝,因為換來的就是蘇聯紅軍,波蘭一直被控制,直至1989年,她才覺得真正的自由,街上的貨品多了很多色彩!雖然那時候她只能看沒有錢買(估計她當時二十多三十歲吧),但隨後生活漸漸好轉,能買東西,甚至能供孩子上大學…看著她發自內心的笑容,我心也開了; 最後她寄語: 看過集中營的生活,人生其實好簡單,能有自由,能吃得飽,一家人在一起健健康康,就已經足夠… 她說的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在集中營聽一個波蘭人說出來, 心裡卻是另有滋味!

說罷,她就指一下遠處的停車場說抱歉不能陪我們坐穿梭巴士回1區解散,她的車就泊在這裡,我們這時才恍然大悟為何她拿著手袋帶我們行2區,原來是方便收工!我們都笑了,這是我今天第一次聽到笑聲…

二十年後再回到這裡,毒氣仍舊心寒,頭髮依然悲涼,看著鐵路,面對Dead End… 幸得姆明媽媽帶我走過,她認真面對二戰歷史,了解、記住並承傳,走過了89, 她選擇了學習、向前、釋懷、感恩… 她用自身帶我上了—課,我在想,一個波蘭婦人能面對的,日本面對不了; 能走過的,中國過不了… 又怎能再向前走到釋懷、感恩的地步呢?這一課,他們也應該上。




By: Mat







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充滿藝術氛圍的村莊(二)


今天,坐巴士再轉Tuktuk到訪另一工藝村莊San Martin Tilcajete。

男孩一再叮囑要到Taller Jacabo & Maria。

到達後有專人會帶你參觀工作間。

差點忘了,這村莊的工藝專業是藝術動物木雕塑。

他們用的是一種比較軟的木copal,非常適合雕刻,也是在附近出產的。木材到了技師的手上,簡直就是魔法般變成一件栩栩如生的動物!他們只用三件工具-開山刀,小鏟和一把再普通不過的小刀!最後用砂紙慢慢磨得光滑

雕刻好後這些木頭要風乾很長時間,讓它完全收乾水份,過程中木頭會出現裂縫。

完全乾透後木頭出現大大小小很多的裂縫,現在,他們會把裂縫用木片逐一填充再打磨,再風乾,真至全件木頭完美無縫為止。


這一部份工作完成後就會交到裝飾部。

他們主要運用一些墨西哥傳統的圖案,技師利用天然顏料,在這些動物身上繪出各種裝飾,其中的細緻度,真是連看也覺得厲害!  他們用的可不是普通的筆,而是針...還有更厲害的是,他們居然沒有一個人是戴眼鏡的!! 哈哈,為我們講解的人說因為他們都很年輕....

他們這裡工作的有學生和技師,據說學這們手藝(繪製部份)是要分成五級,要全部學滿師的時間因人而異,但少則五年,多則十年是少不免的了...



這工作間的出品已遠遠超出了民間工藝的水平,到達真正藝術品的水平。

最後,當然是參觀他們的展示間。踏進去的頭兩個房間是展示合作社的作品,是村裡其他工作坊的作品。為什麼他們居然會賣別家的作品,只要看一眼你就會明白...展示別家的作品不止沒有攤薄了他們自己的生意,反而是大大抬高了他們的身價,因為作品的質量相差太遠了!! 看了Jacabo & Maria的作品後,你根本對其他的看不上眼!!

當然,Jacabo & Maria的作品定價在藝術品的水平,但你想像一下當中的工序和技師的心血...總結起來,一件像小狗般大小的木雕,整個過程就要好幾年...首先,雕刻要花上以月份計,風乾的過程就要兩年,而繪製的過程也要兩年! 這裡有約70個學生/技師,可以想像每天能出產多少作品。

所以,他們自家的展示間,作品可用寥寥可數來形容,而且大部份是「已出售」。如果你喜歡剛才看到的任何半成品,現在就是時侯定購了,當然也可以度身定制。你也不用先付款,完成後會把照片發給你,你喜歡的話才付款,作品就會付運!! 你不要又如何?呵呵, 想要的人太多,他們才不怕...


我是實在付担不起,加上我連擺放它的場所也沒有...本來可以買不是最喜歡的那一件,但覺得想要就要最好的, 所以作罷。

在村內其他店,一一都逛過了,沒有任何收獲,因為當你看過最好的,其他的根本無法讓我感動!


By: Jo






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充滿藝術氛圍的村莊(一)

計劃墨西哥的路線時,看上了Oaxaca市郊的一些景點。

坐巴士到了約十二公里外的黑陶村San Bartolo, 這附近的山裏盛產一種黑陶泥,這一帶使用這種陶的歷史已有數百年,在一些古蹟也有發掘出用黑陶做的陶器。目前,村裏全是家庭式經營的店。

有這樣一個故事的工藝村有很多,但San Bartolo的故事沒那麼簡單。

我們參觀了村裏最有名的Dona Rosa。Dona Rosa是一位1900年出生的婆婆,從十歲開始做陶至八十歲離世,共做了七十年,至死一刻還在做。

看照片便能感受到她强大的氣場,很攝人的感覺。


Rosa婆婆對村裏的黑陶事業可謂作出重大的貢獻。以前,黑陶做的器具,都是灰黑的,不帶光澤的,除了顏色稍為不同外並無特出之處。黑陶非常堅硬,不容易打破,一般都是用來做器皿。

但在數十年前,一個偶然的失誤下,她發現了黑陶經過石英晶石打磨後,再用低一點的温度燒,是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效果,陶器呈現出亮黑而帶光澤,怎至有點帶金屬的光澤。她做了一些試驗,制作了一些產品看看大家的反應。

在試驗中又發現這些未熟的陶器是不存水的。所以只能做成藝術擺設,而非傳統的盛物器具。


這些漂亮的黑陶藝術品很快就聲名大噪! 成為藝術收藏家的目標,也在各大博物館展出。

一開始這是她的秘方,但今天,村裏所有人都是這個做法,所以這裏的黑陶作品大部份是裝飾用途。



從Dona Rosa傳再現在已是第三代,他的孫兒就是給我們做示範的人。

這裏的作品都是古法炮製,就看他們的拉坯方法就讓人驚歎,他們用的只是兩個圓底的盤,上面的圓盤在下面反轉的圓盤上轉著就能拉坯。


這土必須在極密閉室內制作,再包在膠袋內慢慢陰乾,稍為漏風就會裂。陰乾後這陶變得非常硬之餘又非常適合做鏤空,刀下去很順,不容易碎裂,我們在其中一家店內坐了個多小時,看著一個技師用各式隨手可得的工具在瓶上做出各種裝飾,大開眼界之外,更恨得手癢癢!

問她這些陶土能賣嗎,她好像也沒賣過,不知道怎麼賣才好,有點不太願意…加上,他們都用柴窰燒制,沒有人能告訴我該用什麼温度來燒。思前想後,成功機會太低也就作罷。

在Dona Rosa參觀完了,正想著要離開,卻下起大雨,所有客人都走了,只剩我們和看店的兩個女孩。

這時,剛好有兩母子開車過來,我問他們可否搭個順風車回去,男孩爽快答應,但說他要先去買點陶泥! 噢,遇上同道中人了!

我馬上打蛇隨棍上,不過他也只是個學生,很喜歡這黑陶,想試試,但也沒什麼資料和把握,他結果在另一店買到一些陶泥,還是沒有完全制好的,要花點功夫才能用。

我也很希望他能實驗成功!祝他好運!

坐上了他的車,聊了一會,他說要介紹我去一個地方。我們本以為他肯定要說什麼山,什麼水之類的景點,誰知道他介紹的居然是…


下集分曉…

By: Jo






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

吃得地道

自從到了墨西哥,接著是古巴,這一路上都是熱得要命的天氣,特別是中午的艷陽天,走幾步已經要溶化掉。

我又矛盾地不能接觸冰凍,這裡不缺冰凍飲品,只是我有點顧忌,雪糕和沙冰最刺激,已暫時忌掉,但凍飲在這地方實在沒法避,有時只能硬著頭皮忍一忍…

路邊的小食店都會有新鮮又冰凍的鮮果汁,才港幣一元就有一杯,真是太讓人滿足! 我們在古巴已學會了不喝罐裝飲品,只喝新鮮果汁!

這些用cup消費的小店,大部分時侯只賣三文治,只有火腿,漢堡扒和芝士。好一點的會有意粉和pizza,要吃便宜的就只有這些選擇了。

晚上的話我們一般會吃得稍為好一點(其實也是被迫,因為cup小店晚上都不營業),但吃的都是大同小異,不是吃一塊肉,就是意粉和薄餅,不過總不會少了一杯mojito,晚餐才算完整。而且這些餐廳最有趣的是他們的菜單都好像一個模塊印出來,有大部份怎至連價格都一樣,所以吃得多有點膩,偶爾找到有變化的菜式,我們就會很雀躍!


這些標準的菜單中,最名貴的是二人份的龍蝦餐(有點小時候上大餐廳的感覺),每次點菜,侍應都會熱情的推薦。我們本來想好了最後一天在夏灣拿如果還有餘錢,就吃一頓龍蝦餐…但人算真不如天算…最後一天我們就住在車站附近,把附近都逛過了,居然沒有一間像樣的餐廳…結果二人燒雞餐就是我們的晚飯了。



By: Jo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獨有的天主教堂 An unique cathedral

Chiapas是墨西哥目前最多瑪雅後裔仍然聚居的地方,現在還有數十個土著村落。
今天,我們跟團參觀到了其中兩個村子,行程其實有點表面,導遊也是一般,不過加上我們的屋主提供的小故事,也就是一篇文章。

自從西班牙人佔領了中南美洲,他們做的其中一大改革就是全民天主教。我們到過的所有國家,都是由當時開始天主教傳入,到現在的人基本都是天主教徒。雖然當地人的教堂和歐洲看的會有點差異,有些還有挺濃厚的土著色彩,但大致還是天主教堂。

在Chamula的這個教堂就截然不同了。

外表看起來除了顏色有些特別,也沒其他,走進去就兩回事了。

教堂內沒有座位,沒有神父的祭台,沒有所有你在天主教堂會看到的元素…取以代之的,是另一番景象。

兩旁有約二十多個能放得下一個人大小的玻璃箱,每個裏面供奉了一個天主教聖人的像,比如San Pedro, San Miguel, San Sebastian之類,還包括有耶蘇和聖母。

每個聖人的像前面有個桌面,放滿鮮花和蠟燭。前方還有很大的空地。信徒們帶同很多物品前來祈禱。讓我描述一下看到的情況。

  • 一般好像都是一家老少同在,坐在其中一位聖人前方的空地上
  • 他們帶來各種不同顏色和大小的蠟燭(據說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元素,如綠色代表大地之母),把它們從大至小一排排固定在地上,最小的蠟燭最靠近自己,然後一一點著
  • 他們開始祈禱,據說也是天主教混合瑪雅的經文
  • 除了蠟燭,他們的祭品還包括可口可樂…也看到一些其他飲品,但主要還是可樂(天啊!)
  • 他們還有活祭品,會帶來一隻雞,我們沒法看到最後,但據說把病驅到雞身上,然後會扭斷雞頸,然後扔掉,就把病痛驅走了

雖然他們進行的完全不是天主教儀式,可以供奉的卻是天主教的聖人…真是獨有的,我們真是從未見過!

每個教堂都會有一個瑪雅的祭司,祭司同是也是醫師,村民有病就來讓他看。他也是像中醫一樣會把脈,從脈像看出是什麼病。然後祭司會透過祈禱,一些祭祀的儀式和傳統草藥來治病。

除了祭司外,每個聖人都配有幾個mayadormo,這些人任期一年,任期內他們要負責這個聖人的香火,供奉鮮花蠟燭,打掃清理信徒祈禱後的廢物之類。不止沒有工資,他們每年要花上約兩萬美元的費用去供奉。可是,由於這更多是身份和地位,排隊的人足讓你等上好幾年,期間你就要開始儲蓄了…有些人做了不足一年就花光了錢,有公司會放帳給他們,日後分期攤還。

這裡的土著,早就把正統的天主教會趕走,這些教堂除了受洗禮外,沒有任何天主教儀式。
除了宗教,這些土著村落也有他們自己的法律和司法人員。比如說,遊客是不能在公眾地方和宗教場所拍攝,在這裡拍照要非常小心,否則不只是禮貌問題,一不小心是會被捕的! 我們的屋主就說曾經有個美國人自己到訪這些村落,到處拍照,結果被抓起來,關在像鐵籠一樣的監獄內整整一天才放了他,如惹上這種麻煩,真的隨時招致殺身之禍!

為什麼?因為他們還有執行死刑的。

屋主說,就兩年前,村落裏有人犯了姦殺,這當然是重罪了。結果那罪犯被判以死刑,在廣場上被活生生燒死!

土著們也是非常的重男輕女,老掉牙的故事就不說了。另外,受教育的小孩也很少,他們的教育就是男耕女織,在他們的社會裏根本沒有什麼專業人仕,讀書並不會帶來工作和收入…少數受教育的人,畢業後肯定都是離開家裡到城市找工作的。

團中有些外國旅客就對此感到難以接受,但這就是他們的社會價值觀,我們這些城市人也許根本不能理解。

P.S. 因為不能拍照,只能在外面買了兩張明信片,是教堂內的情況







By: Jo





Chiapas is the region where the most indigenous groups live in Mexico.  They are descendants from the Mayas, and many villages still exist in Chiapas.

Today, we went on a tour to visit the villages.  The tour was very average, so was the guide but with the stories that our hosts told, we can totally write a blog about it.

Since the Spanish conquered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 one of the biggest change they made is make Catholic the national religion.  All the countries we visited here have the religion been introduced in the 16th century, and now almost everyone is Catholic.  Although some of their churche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Europe and have a strong indigenous style, but they are still in principle catholic churches.

The cathedral in Chamula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The outside has a special colour but other than that, it doesn't look much of a big deal.  But it is a different story when you are inside.

In the cathedral, there are no seats, no altar, none of the elements you can see if a catholic church are found inside... replaced by something else.

Along two sides of the walls, there are around twenty glass box about the size of a man.  There is a statue of one saint inside each box, e.g. San Pedro, San Miguel, San Sebastian, etc. it also has Jesus and Virgin Mary.

In front of each Saint, there is a table, full of flowers and candles and there is a big space in front.  The believers bring a lot of things to pray.  Let me describe what we saw.

  • They usually come as a family, from grandparents to kids, and sit in front of one of the Saints.
  • They bring many candles of different colours and size (each colour means something, eg. green represents mother Earth).  They fix the candles on the floor in rows,  from big to small, with the smallest closest to the people and light them all.
  • They start praying.  The prayers are also a combination of catholic and Maya.
  • Apart from candles, their offerings also include Coca Cola... I see some other soft drinks but mainly it is coca cola (OMG!)
  • They also have sacrifice, they bring a live chicken.  We did not have a chance to see the whole thing but we understand they believe that the bad spirits or sickness will be transferred to the chicken and then they will kill the chicken by twisting its neck and throw it in trash.  By doing that, the bad spirit of illness will be cleared.

Although the rituals that they practise are completely not catholic, the Saints that they worship are catholic saints... I guess that is unique, I have never seen something like that.

There is a shaman in charge, it is also the Maya doctor.  The villagers will come and see him when they are sick.  He also will check your pulse like what Chinese doctors do, and diagnose the disease.  The shaman will cure the patient using one of all of prayers, rituals, traditional medicinal plants, etc.

Apart from the in charge shaman, each Saint in the charge also has a few mayadormos (not sure if I get this word correct), each will serve the Saint for one year.  During this one year, they need to make sure they put lots of fresh flowers and candles and clean up the area for the Saint.  They not only not get paid, they need to spend around USD 20,000 each year to worship the Saint.  However, since this is an honor, people wait on the list for years to be a Mayadormo.  You can save money during the time you wait.  Some people run out of money during the one year and companies will give them credit and they pay later by installments.

The indigenous people here have driven the catholic church away for a long time.  Apart from the baptism, they do not perform any catholic rituals. 

Apart from region, they also have their own laws and their own officers.  E.g. tourists are not allowed to take any pictures in public or religious venues.  Tourists have to be very careful about taking pictures, or they may be arrested.  Our host said there was an American who went there on his own and take pictures everywhere.  He was arrested and put in jail, one which is a steel cage in open area, for one full day before he was released.  If you get into trouble here, you can lose your live.

Why?  because they still have death penalties here. 

Our host told us that, about two years ago, someone in the village rape and kill a girl.  Of course, that is a serious crime, he was sent for death penalty and was burnt to death in the public square!

In the indigenous community, man and woman are not equal, the same old stories that we heard many times... Apart from that, kids don't go to school.  Their way of education started when kids are 4 or 5 but they only teach girls to weave and boys to farm.  In their community, education does not give them any job opportunity or money because there is no professionals in their community.  The rarely educated people will leave the villages and work outside in the cities.

In our tour, a few tourists found this very unacceptable, but this is what they value in the indigenous communities.  As people who grow up by a different set of values, we will never understand. 

P.S. Since I cannot take any pictures, we bought two postcards that shows what happen inside. 


By: Jo






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風情

我們還沒開始辭職旅行前,以往每年都會把所有年假去一次兩三星期的旅行,都會找Eddie幫忙,是一個認識十多二十年的travel agent。

記得還是大學生時,雖然自己人生從未離開中國國境,也沒坐過飛機,但自從去聽一個自助旅遊的講座之後就決定大學畢業要去一趟歐洲 (事實那個年代很流行大學畢業就要去歐洲浪遊,像交畢業論文的普及) ,那時候攪講座的就是歐陸運,而Eddie就是從那裡認識的,那時互聯網才起步,旅遊資料非常有限,更別說網上格價訂機票了,背包旅遊的資料只有買書和上一趟(甚至幾趟)歐陸旅運了…那時候覺得,歐陸旅運裡面每個人都是浪遊專家,你能說得出的地方,他們都能快速有效從回憶中告訴你有什麼好玩,要不要簽證,從哪個途徑去,哪航空公司最便宜之類的旅遊資料…

一直到很多年後的現在,雖然已是網上資訊爆炸,而他亦由又瘦又黑的浪遊青年,變成有點發福的中年,在新公司自居的已是“海島專家”,他一年去馬爾代夫的次數比我去銅鑼灣還多,但我們若要去一些和一般人不太一樣的行程時,也會找他幫忙,他的意見依然比坊間的所謂專業旅運還是專業很多呢!
這次南美之旅,他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沒有任何行程之前,問他南美有什麼好玩,他簡單的回答“風情”,那時我還笑了回應“玩野呀?” 到現在,在古巴的最後一天了,回想過往十一天之旅,如果要我給一個總結的話,“風情”二字確實貼切不過!

可能是我太懶惰沒找資料,加上孤陋寡聞,能想得到古巴有名的旅遊點不是印加遺址,也不是動物,海灘也沒有墨西哥邁亞美出名,也沒想到峽谷河流… 出發前有關古巴就只想到老爺車、雪卡、Mojito加上“夏灣拿”這個名字很有型而已…

我們只有十一天時間,所以就只點了三個城市停留,結果出來就是嘗試一下時光倒流七十年的生活,比我爸還老的汽車當的士,一百多年歷史的樓房當民宿, 偶爾會聽到馬車在屋外走過,上海灘年代的劇院仍在運作…






還有認識更多這共產國家獨有產物: 古巴居民沒有互聯網,還以為中國也一樣,雙貨幣制度,每天有人在銀行門前排隊,國家招牌Havana club rum 酒全國所有商店包括機場同價,香港1/4價錢的公巴,的士卻是香港4倍,出奇的國家規定民宿必定有冷氣和熱水,主人自己卻不一定有,醫生一個月工資比不上的士來回兩次機場…

這些這些對我個人來說,都不是去一般其他地方旅遊能遇到的,姑勿論是好還是壞,也不能分割,加起來,正正就是“古巴風情”了!

by: Mat





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社會主義和網絡自由

在這個互聯網爆炸的年代,不管走到哪裡,手機都會顯示有可用無線網絡的提示。

八年前遊南美,上網都要到網吧…現在,選客棧的第一條件都是要有wifi,這已經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環節。不是說上了癮或什麼的…但是旅遊模式實在是改變了,我們都極習慣在網上獲取各種訊息,誰還會把資料帶身上?

在國內旅行最擾人的是不能上臉書,但我都習慣了,在越南發現一些酒店不能上臉書,那一刻我才傻瓜似的驚覺,原來這是社會主義的特色。

但…萬萬想不到…我們實在是在資本主義中長大的孩子…連一點都沒有意識到…古巴是不能上網的!!!!


一開始,我們還以為這裏生活條件不好,所以只有大酒店才配有wifi。但到了當地,民宿主人很簡單的一句回覆:"古巴的家裡是不容許有互聯網的",當時我們的表情也許太驚訝了…他說:"中國不也是一樣嘛…",我抓一下頭:"不,中國是可以上網的,只是有些網頁不能上",他似乎也不太關注,沒有回應我。

到底為什麼社會主義就必須和網絡自由拉上關係....


書上也說要上網只能到大酒店買上網咭,可以在大酒店的大堂內使用,但社會應該是進步的,所以我們又問了好幾家酒店,但都只有付費的電腦可供上網,wifi就更不用想了…其實我們也不是一定要上網,只是想下載一下地圖就心滿意足,但又不願意付出差不多100港元一小時的費用!

話說回來,有些民宿有電郵地址,我就問他們怎樣收電郵,他們說只有工作需要才能上網,所以要到工作的地方去收。至於收電郵時有沒有什麼限制,就不知道了,所以其實期望他們回覆電郵也是非常困難吧…

這個畫面在古巴看著實在不習慣,但更詭異的是,我偶爾會收到有可用無線網絡的通知,但都是連不上的,但又怎可能不手癢癢去試,試了連不上就作罷。


但有一天,我正拿著手機看書,忽然我叫了一聲,亮問我怎麼了…我愣了一下,把手機翻過去讓他看…我居然收到了許多FB和WA訊息…見鬼…就是附近一個之前試過但沒連上的wifi給我收下來的訊息。千鈞一髮之際,我只來得給回了一個字,網絡就消失了…還幸這是其中一個重要,需要回覆的訊息。

這見鬼的wifi,之後也閃靈一樣連了兩三次,弄得我們神經質地常常看有沒有連上。


第二天我們搬到另一個城市就一切再回復『正常』了。

By: Jo

Hello! Where u come from?

Hello! Where u come from? Japan? Korea? China…? 類似的說話(有時是西班牙文),在這次南美遊幾乎每天都聽到不止一遍,之前在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我們大都會帶著微笑回應的,因為他們都是出於友善和好奇而已,當然偶爾也有過來招攬遊客生意,但一般這些人,大多能一眼便分辨出來!

來到了古巴,同一句說話,就變得令人煩厭了!是找生意的還好,但更多的是跟你拿錢的!!沒錯,是“拿”,不是“乞討”!他們無處不在,他們不是我們平常遇到街上衣衫襤褸的乞丐,也不是窮鄉僻壤的山區小孩,而是化身成普通人突然出現的,有時是衣著光鮮的買菜婦人,有時是身材健碩的背心青年,更有可能是博物館的當值職員,他們和所有路人沒兩樣,論樣貌身材衣著,我覺得我更似乞丐,他們也不是無所事事的坐在街上,有些甚至是有事正忙,但當看到我們就會遠遠的叫住我們“ Hello! Where u come from? Japan? Korea? China…?” 

起初我和jo就天真的像在南美洲其他地方一樣回應一下!誰知他們下一句就是問我們要錢!而且語氣極像我本來就應該付錢的,有點像去7-11遇上態度傲慢的收銀員說“八蚊”的語氣,連“唔該”都沒有,這令我們莫名其妙!頭上打上幾個問號???

- 怎看也是平民百姓,年輕力壯,身體健全,在職人士(剛才已說過有些是博物館管理員),無情情問我拿錢幹什麼?

- 就算問,是不是應該比少少誠意?沒有服飾道具也算了,至少也應該有禮貌吧?

- 另外,我真想問一問他們: <我從哪裡來> 跟 <你向我討錢 > 兩件事到底有什麼關連?是不是
如果我一開始回答來自“莫桑比克”,你們就會倒給我錢?

我一直以為極權共產國家“便衣警察”出名,隱藏人群中神出鬼沒!沒想到來到古巴, “便衣乞丐”還是頭一次見! 而且是比我年青,比我胖,衣著比我光鮮的…再加上“老馮”的語氣,真的佩服、佩服!


by: Mat

一個國家,兩種貨幣

在古巴,除了上一篇所說,提款困難和美元被硬徵10%稅外,就算最終能取得當地貨幣,作為背包客,要“花錢”也很有學問!因為這裡是同時實行兩種貨幣,分別是遊客使用的 cuc (牌價是固定1us=1cuc, 但被扣兌換差價和10%稅後,1us只能兌0.865cuc) 和 國民使用的 cup,某些商店是有兩個標價的,但更多的是只有一個標價,特別是餐廳和快餐店從沒有兩個標價的,有些是用cuc有些是cup, 頭一兩天,我倆都被攪得很混亂, 我們嘗試去問一些相信是用cup的快餐店如果用cuc付款要幾錢?答覆回來的更是奇怪,幾乎每家說出來的兌換率都不一樣!

我和jo一個工程一個會計, 對數字既敏感又喜歡,又怎會屈服於這不明不白的雙貨幣制度裡呢!經過兩三天,我們終於大概推敲出大綱了,我只能用“推敲”,因為這裡平民百姓是不能上網的(比大陸封鎖網站更簡單徹底),我無從上網查證,當然,亦不見得這獨裁政府會向民眾解釋貨幣制度這回事,所以只能以我僅有的經濟常識和對共產黨的認識去推敲理解了!

這種雙幣政策,令我想起很多很多年前中國的“外匯卷”,同樣都是共產國家的產物,以我個人理解之所以要實行雙貨幣,是因為共產國家,很多時候物價是受政府控制,尤其是必需品更有可能出現貨品價格低於成本的情況發生,例如前蘇聯試過面包平過面粉,又或是幾年前國際原油價瀑漲至us147, 中國汽油平過原油一樣,基於這個原因,這種“優惠" 原則上只應該給予國民,遊客實不應共享這福利,這會衍生什麼呢?就是實行兩種貨幣,遊客得必需用遊客貨幣,那就可以保證遊客花錢高消費,平民繼續優惠買平貨... 除此之外,第二點是,因為古巴長期被美國制裁和自我封閉,經濟幾十年來一直停滯不前,社會上物資極度缺乏,但為照顧願意高消費的外國遊客需要,雙貨幣也擔當另一責任,就是真金白銀用美元(或其他外匯)換成的cuc 可以買到外國進口貨,而cup則不行!

基於上例兩點,結果就會出現以下奇怪情況: 古巴國民很輕鬆的用35cup吃一碟豬排飯,遊客則要用35cuc 才吃到(即差不多HK$300)!但遊客可以用 1cuc (~HK$8)買進口的可口可樂,但古巴人的cup卻不能買!

那不用什麼經濟學者也能夠得到下一個結論~~ 就是古巴人都會想用他們手上的1cup去換遊客手上的1cuc, 因為可以買進口貨品呢!這一點形成了cup的龐大貶值壓力!

以上的推敲就能完全解釋到為何有些看上去比較便宜的快餐店標價只有cup,因為本來就不是我們遊客應該去的,如果你硬要光顧的話,就隨那些老闆說一個兌換率了!

以這一刻,2015年五月來說,(這國家近幾年開始改革起了急速變化,我敢肯定兩三年後又是另一狀況),情況明顯和當初原意已經有很大分別,我們在市內很多商店是看到cuc 和 cup同時標價的,而國家發出的兌換表列明兌換率為 1cuc = 25cup,是25倍的差別,但我們到博物館時,卻又說明旅客依然是要給同價的cuc,就是說我們付的是古巴人25倍價錢了,這個我們可以接受,因為外國很多地方,國民去博物館是有優惠甚至免費的… 那快餐店呢?!我可不想用25倍的價格來吃同一個快餐啊!

我們嘗試問民宿可不可以兌換一些cup給我們,結果屋主很小心的婉拒,並叫我們去兌換店,而神奇的我們在 Western union 又真的合法把cuc 兌換成 cup,而查證後,是任何人(包括古巴人)不用證件都可在Western union 合法自由互相兌換cuc和cup的!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下一段再詳情說明)!我們立即就兌換一些cup來試試,結果非常順利的吃快餐和街邊小吃,沒有遇過任何為難,這樣就可以避免小店老闆亂開cuc價了!因為我們在到步第二天真的遇到一個黑心快餐店老闆,把一個明明標價25cup(HK8)的漢堡包,說成要25cuc, 港幣200元!幸好我們習慣先問清楚,最可恨的是,以國家政策裡,原意可能真的是要遊客1對1的(你看博物館就知道),才給予那些黑心商人借口去坑遊客…

總括而言,以我個人認為, 只要國內任何人能相向兌換兩幣,而兩幣的發行和匯率又是國家自定,又同時只有國內流通,那麼一國裡就根本沒必要存在兩種貨幣!現在這個家應在急速轉變中,才會出現這種奇怪的過渡情況!可能很快未來幾年裡就只剩一種貨幣,所以,就以2015年這一刻,遊古巴用錢的攻略是:
- 帶足夠的歐元去兌換
- 帶美金會被罰10%
- 所有提款卡均失效
- 只有visa 信用卡才有機會在銀行內以現金透支
- 在古巴夏灣拿機場兌cuc (出奇地匯率比市內銀行一樣或更好
- 到市內的 Western union 用cuc兌換一些cup, 作廉價消費之用

By Mat

PS: 這裡平民百姓是禁止上網,別旨意到古巴才上網查資料,聞說有幾間大酒店可以付費上網的,大概是HK100一小時!

後記:
離開古巴,回到墨西哥,上網查一下資料,如我猜想,古巴將會廢除這種雙貨幣制,而且已是2013十月的事,當時經濟學家認為要18個月過渡,事實到今天已過了,雖然也沒有一個限期出現,不過,連我這平凡遊客也猜到的事,相信很快就會完全執行了

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經濟緊縮政策

現金是王,在古巴就更是這樣,可是我們沒想到心目中王中之王的美元在古巴居然最下等。

又一次只怪自己沒有做功課。幸好,旅行社的姨姨提醒我們們說在古巴用美元最不好用。回去馬上在網上續讀一下,發現原來在古巴以美元兌換當地貨幣要額外付10%的懲罰性稅款;同時墨西哥披索是一樣差。我們根據資料上的網頁查了兌換率,披索的兌換率也和美元加上稅後一般差。可恨我們身上只有這兩種貨幣。

既然這樣,只能隨遇而安,帶著身上的6000披索和美元出發。

真的到了古巴,我們才發現,雖然銀行是用官方持別差的披索兌換率,但其實私人找換店(casa de cambio)的披索兌換率是完全正常的,包括機場的找換店。結論是,用披索或任何其他主要貨幣都比美元好得多。如果我們有這資訊,就可以多帶一點披索。

身上的披索全用光了,自然得想辦法。

提款又如何呢?在古巴,debit card提款卡是完全不接受的,只能用credit card(除了美國發行的)透支現金。郤也萬萬想不到提款機上張貼的是VISA和銀聯,居然沒有Master! 我們就踫到一個歐洲旅客,用Master card在銀行內也沒法透支現金,結果要到領事館才能借到錢!

想到信用卡透支的費用和利息,結果我們還是決定乖乖的用美元兌換。但為了減少損失,只能再一次實施經濟緊縮政策,又要省著用了!

By: Jo




2015年5月23日 星期六

時光倒流七十年

常常夢想時光機可以帶我們回到過去,也許,這裡就是唯一的時空缺口…讓我們一起回到過去…

這裡的一切,都凝固在五十年代,彷彿時間就在那一刻突然停頓…



老舊的殖民地式老房子,破爛得很,很多已經荒廢,特別是臨海的數公里路上,居然過半是已經撐不下去的歷史建築,看著好不婉惜。換了是任何一個國家,這一片地皮…真不得了。




除了這些破舊房子,還有最令人嘖嘖稱奇的就是這些在街上走的四五十年代老爺車。已經超過60高齡,居然還能走動自如,想古巴必有世界頂級的汽車工程師!!

雖然歐洲有美麗的建築,很多也是數百年歷史的古建築,但滿街最新型號的房車,又那及古巴的徹底的回到過去呢?

只要一揚手,5美元這些老爺車的士就會載你到市內幾乎任何地方! 還可以在街上看看,看到心儀的老爺車才攔它,比起在香港不是紅就是綠,全是豐田的士,是否感覺很過癮呢?! 





這些車比較破爛,如果想豪氣一點,只要付出25美元,就可以坐著非常漂亮的開蓬老爺車在市內遊車河一個小時,徹底的來一個時光倒流七十年!



真應該帶一套五十年代的戲服過來,才能連戲!

By: Jo




夏灣拿


從來對名字有莫名的迷戀,夏灣拿單是名字已讓我嚮往了很久,既浪漫,熱情又充滿神秘感的名字,翻譯應記一功!


提起古巴,原來大家聯想到的是非常不一樣的事物,我聯想到是哲古華拉的頭像(但有人想到長毛…)和我很喜歡的雞尾酒mojito...你呢?



買了很多本的lonely planet,亮說這一本是最有用了,為什麼?


Lonely planet 的筆者說"我愛古巴,因為她是個禁果,她充滿了複雜而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矛盾。不管你到古巴多少次都無法完滿解答你這些疑問。我愛她的音樂,文化,歷史,和讓人又愛又恨的矛盾。這一刻讓你很沮喪,但下一刻郤又出奇不意地有所啟發。"也許這就是所有人愛古巴的原因。

第一天在夏灣拿,回到旅館時,心中的確充滿了問號,也啟發了我們想很多…




By: Jo

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

安全?危險?

出外旅遊,很多人都會關注治安、財物甚至人生安全的問題,而我個人的想法是: “只能防偷,無法防劫!”  能做到的就是財不露眼,用防割破腰包,保險拉鏈扣,錢放內暗格,餐廳吃飯時,放在旁邊椅上的背包會扣住椅背…

這些方法在歐洲也防過了兩次小偷,看來也算有效,但南美洲呢?! 到了這個地方頭一個多月,我們還是採取這策略,直至去到巴西聖保羅,到了Henry家作客幾天(一個來了巴西十年多的中學同學),他說了幾個親身看見賊人持槍行劫的故事給我們聽後,我們就開始思考應對的問題…

加上,剛好有一晚,我們一起去吃晚餐,Henry他駕著車,前面有一輛警車,警車前面旁的行人路上剛好有三個青年人行過,那警車就靠在一旁,車內三名警員是以戒備狀態提槍直指那三名青年,分別先後下車的,那三名青年也立即舉起雙手,乖乖被調查… 我和jo 看得目定口呆!截查而已,不用槍頭直指吧?除了看電影外,我人生第一次親眼看到警員在街上拔槍的,我自己年輕時,幾乎每個月都被警員截查(只怪生得樣衰),也從沒見過有警員會拔槍相向的!
Henry 說警員不得不這樣戒備,巴西持槍行劫好平常,他還說笑: 打劫不拿槍拿什麼呢?

從那天起,餘下來的旅程我和jo每次外出就煩惱多了!因為以往防偷不防劫的策略,是把大部份財物跟身的,因為白天沒人的旅館是非常不安全的,能打開你房門進內偷東西的人多得很… 但如果南美每每都是用槍行劫,我倆不幸一齊被一劫如洗的話,那會很慘啊!怎算好呢?跟身?還是放旅館?

離開巴西後去了Galapagos, 治安大致良好,而是大部份時間住船上不用擔心這問題,但自從昨天進入哥倫比亞境內開始,就不得不又認真關注了…

只是今天一程從 Ipiales 到 Popayan 的八小時車上,已經有四次軍警上車查証件了,而且是認真的把每個証件號報上台的,由最初沒槍,到手槍,再到後來拿著機槍上車查証件(寫到這裡剛好查第五次了),看著沙包路障,加上他們胸前的機槍,深黑的皮膚,顴骨突起,兩鰓卻微凹,令我不得不想起新聞報導戰區才看到景象,如果他們臉上能帶多笑容,能吃胖一點的話,相信會比較讓遊客舒服,雖然車上其實只有我和jo出示的是passport, 其他人全是當地身份証。

沿途不停有這些軍警關照,我都不知哥倫比亞這個國家算是安全還是危險了?

PS: 他們掛著機槍,在車內在我身邊擦過時,真的很想很想拿手機拍照呢!但再看看他們認真的臉,就把手縮回來,怕節外生枝,就怕他們說一大輪我不懂的說話,然後沒收passport的話,那時真的是百詞莫辯

By Mat

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

遇見大魔頭

在加拉巴戈船上的日子,幾乎每天都會浮潛,理念大概是,每天都到不同荒島的角落,搶灘上岸看看之餘,也應到水裡看看… 

由于要保護生態,政府規定非常嚴謹,用來潛水的船只能去潛水,地點也不一樣,相反,我們的船也只能上岸觀光和浮潛,雖然只是浮潛,但對於我這個眼光狹小的香港人來說已經大開眼界!

在香港每年夏天,幾乎每星期也會浮潛,有白天也有晚上,晚上的景色和白天很不一樣,魚兒相對較遲緩,但蟹卻變得很活躍,全走出來,還有就是魔鬼魚,晚上比白天容易見多了!雖然牠們的尾巴有毒刺,但大都伏在沙底,體型不是很大,而被電筒或水流驚擾時,一般也是貼沙往前游走,感覺算是很安全

來到加拉巴戈, 也看到不少魔鬼魚,有些就如香港看到的 diamond ray, 大小和形態也很相似,心裡也沒什麼興奮的感覺…



直至有天遇上 eagle ray! 那天,牠就突然在jo 那邊出現,大概四米水深,jo 先潛下去跟牠找個招呼,然後有個意大利團友也拿著Gopro跟在後面,我在較上面的位置,正好拍下他和 eagle ray 一起,那就可以比較到牠的大小,到團友氣盡上來,我才下深一點和牠水平拍攝… 牠只是匆匆略過,對我們幾個 fans 看來沒有什麼反應,只是繼續悠閒的拍動雙翼,但在我眼裡已覺得很優雅漂亮了!和diamond ray 真的很不一樣,diamond ray 游動時只像一隻菱形大碟,碟邊波浪式推進,而 eagle ray 卻真的像一隻鷹在飛翔!


去看野生動物就是有這種驚喜,除了你能親身感受牠們的日常生態之外,就是你永遠無法肯定你會看到什麼,就在我們還陶醉於過去幾天能在浮潛看到鯊魚海獅企鵝海龜eagle ray之際… 就在最後一天浮潛的早上,還給我們遇上了---- 大魔頭!

那天早上我們浮潛看到很多海龜,心滿意足的上回橡皮艇載回船上,誰知上船還不夠兩分鐘,導遊突然指著船邊不遠處水裡一個大黑影大叫: manta ray!當時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 manta ray, 就在我們也不清楚發生什麼事的時候,水手已經立即上回橡皮艇催促我們再上艇…快艇小心駛近那超大黑影的附近,不敢太近,生怕嚇走牠,我旁邊的澳洲女孩第一個下水,不用兩秒立即舉頭上來大叫 “Oh My God !" 我們這時也下水了!同時也在驚呼!我看見一輛大飛船在前面飛翔,我們盡力往前追,生怕牠飛走,牠好像也對我們有興趣,往右拐彎來看看我們,我這時才看清楚牠全貌,體型比我大很多,翼展應該有十多尺以上!我拿著這個山寨GoPro,第一次覺得那超廣角鏡頭是有用的(前幾天一直有點不滿廣角鏡令拍出來的東西太小看得不清楚),剛好被牠填滿畫面… 牠看了我們一眼,再拐一個彎,漸漸往深水處遠去,就在我們以為牠要離開之際,牠突然轉180度,從水底往上向我和jo的方向直衝過來!!! 浮潛那麼多年,第一次有這種“拗底”的念頭閃過,萬一牠就直衝過來被牠尾巴刺中的話,後果可以很嚴重呢!

就在我還沒來得及有實際動作反應前,大魔頭就在我兩米前轉個急彎,就像向我示威說 : “死靚仔!影夠喇!唔好再跟住黎!” 

然後施施然遠去!




PS:
我們的導遊十多年來才第二次看到牠呢!上一次也沒這麼近
Manta ray 中文譯名又叫鬼蝠魟,可以有二十幾尺長,成噸重,表面上真的可以叫 大魔頭!但再查一下資料,聞說很馴良,而且尾巴也不像其他魔鬼魚有毒刺,人生有幸再見到牠的話,一定誠邀牠搭膊頭 Selfie一番 :P

By Mat





2015年4月28日 星期二

The first swim

在海裏看到大海龜,無異是很興奮,我們這次算起來也看到過不少。

可是,看到比我的手掌心還要小的小海龜,破殼以出後第一次游到大海,這興奮實在無法形容,而且還是在毫無預告之下突然出現的!


還記得前兩天在Bachas beach登陸時下著雨,海灘上全是海龜下了蛋的沙洞。當時有數隻大鳥在盤旋,導遊Leo就說事有蹊蹺,他跑到沙丘邊,剛好看到一隻篬鷺捉了一隻還在沙洞內的小海龜。可憐這小海龜還沒看到陽光就已經成為別人的盤中餐,希望他的兄弟們平安。

這是大自然的定律,小海龜的存活率本來就很低,如果他們不選對的時機拼命奔向大海,絕大部份是會被吃掉的。







今天,我們早上登陸Espumilla beach的海灘,然後在內陸一帶走了一圈再回到海灘上。正當我們在看沙灘上的鷹時,有人大喊『有小海龜呀!』,可能經過兩天前的經歷,大家馬上意識到是什麼事,直奔向小海龜,同時留意著天上有沒有獵食者。





就這樣我們十一個人圍著小海龜,見証他的第一個旅程!!他成功游到了大海就會存活下來!

Leo說小海龜到了大海就安全,但神秘的是很少有人在海裏看小海龜,到底他們從游進大海至長大前在哪裡呢?




祝你一切安好,將來我們在大海再見!

By: Jo




It is very exciting to see sea turtles in the sea, and we have seen a good number of turtles this time.

But, seeing a baby sea turtle, smaller than my palm, when he just hatches from the egg and swim to the sea the first time, is so much more exciting.  I have no words that will describe how we felt, when we saw that by surprise.

I still remember 2 days ago, we landed at the Bachas beach when it was raining.  The beach is full of sand holes where the sea turtles have lay their eggs.  We saw a few big birds kept flying over a spot in circles and our guide Leo said that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wrong.  When he ran to the spot, he saw a big blue heron just took a baby turtle and flew away.  This poor baby has become the heron's meal before he even sees sunlight, I hope the rest of his brothers are safe.  This is how it happens in nature, the survival rates of turtles are very low.  If they do not choose the right moment to run to the ocean, they are almost certainly eaten.

Today, we landed on Espumilla beach in the morning, and have a walk inland and come back to the beach.   When we were busy watching the Galapagos hawks, someone screamed "there is a baby turtle"!  Based on what happened 2 days ago, everyone seem to know exactly how to react now, we all run to the baby turtle and at the same time kept an eye on the sky for any potential predators.

So, the eleven of us surrounded the baby turtle and witnessed his first journey!! He made it to the sea and will survive!  Leo said that they are safe once they make it to the ocean, the mystery remains though, very rarely do we see a baby turtle in the sea, where were they during the period they make their first entry to the sea until they become an adult turtle?

I wish you all the best, and hope to see you again in the sea in the future!

By: Jo